面对H7N9禽流感疫情形势,国内多地大规模扑杀家禽,还有人捣毁鸟巢。动物传染病学专家、广东防控禽流感专家组病原学组组长、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廖明教授指出,这完全没有必要,盲目扑杀等过激行为只会加剧社会恐慌情绪!
适当范围内扑杀即可
廖明说,H7N9禽流感之所以如此受关注,是因为它是一种新出现的病毒,造成了人员伤亡。但目前检出H7N9病毒呈阳性的禽鸟都为散发,甚至感染了也未发病,且无一处大规模感染。“尤其重要的是,目前尚未发现有人传人迹象,这和SARS病毒完全不同!”
他表示,在一个地方检出病毒呈阳性的家禽,为尽量减少传播可能,适当范围内扑杀即可。大规模扑杀家禽只会制造恐慌情绪。
也要加强对猪的防控
“不必大规模扑杀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重视!”廖明说,目前尚未在国内养殖场检出病毒,检出点都在活禽交易市场,很可能是在交易环节发生了交叉传染和病毒重组。
目前一些地方已关闭了活禽交易市场,改为供应冷鲜禽肉食品,廖明认为这是一种有效预防病毒传播的好办法。他建议广东的活禽市场采取休市制度,每一批禽鸟交易过后要对市场进行清理消毒,没交易完的也不能再拉回去,避免交叉感染。
另外他指出,虽然目前还没从猪身上检出病毒,但对猪的防控要加强!“猪的特点是能同时感染人流感和禽流感,就相当于流感病毒的搅拌器,病毒很容易在猪体内经过基因重组和变异,增加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能力!”
广东存在出现H7N9可能
“随着候鸟的迁徙和禽鸟的运输、贸易,H7N9病毒的地域性特点并不明显了。”廖明说,因此接下来其他省份的人和禽鸟也有感染发病的可能。
谈到对广东疫情发展趋势的评估,廖明直言,也不排除有出现病例的可能。“一方面广东处在候鸟迁徙路线上,同时广东和各地间禽鸟的交易量也很大。”不过他也说,随着气温的升高,病毒的活动能力将会明显下降。
病毒变异“毒性”可能减弱
7日,南方科技大学一篇研究H7N9禽流感的论文刊登在国际著名预印本电子文库Arxiv。该团队分析了4个H7N9禽流感基因组,发现其中一株的表面血凝素相对其它三株有明显变异。研究者表示,表面血凝素蛋白的高变异能力可能导致它传播感染能力和治病能力的变化。
这一研究是不是意味着,变异后的病毒传染性可能增强,甚至可能人传人?对此,廖明回应,理论上存在可能性。但变异后朝着哪个方向发展不一定。“并非病毒一变异就朝着坏的方向发展,也可能‘毒性’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