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闲聊] 维也纳金色大厅成中国卡拉OK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9-26 10:09:3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网上爆料,今年以来,已有130多个中国文艺团体和个人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但真正的观众却寥寥无几。金色大厅成了这些“演员”们的“卡拉OK厅”。

只要交场租,任何人都可在金色大厅彩排和演出

应该说,金色大厅在维也纳的音乐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的演出也不乏精品。不过,近年来在国内一些媒体、机构和企业的热炒下,金色大厅俨然已成为“世界音乐圣殿”的代名词,仿佛只要登上这个舞台,就意味着个人或团体的音乐造诣获得了国际认可。

然而,真实情况又是怎样呢?

细究起来,维也纳金色大厅并非一座独立建筑,而是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大楼中众多音乐厅中最大的一个,正式名字叫“音乐大厅”。因其内部装饰以金色为主,而得了“金厅”的别名。这里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常年演出场地,每年由该乐团献上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就在这里举行,随着音乐会影响的扩大,这座金碧辉煌的大厅也通过电视转播提高了知名度。

1998年,中国中央民族乐团在这里成功举办了中国新春音乐会,成为首个登上这个舞台的中国音乐团体。金色大厅的名字也从那时起慢慢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到如今,这个名字已广为流传,甚至还被维也纳音乐协会用在了自己的中文网站上。

当地人都十分清楚,金色大厅按照商业模式运行,与中国人心目中的“殿堂”相去甚远。在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的管理下,这里只是一座供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们切磋技艺、展示自我的有偿活动场所。只要交付场租,无论音乐素养高低,任何人都可享有在金厅彩排并演出的权利。

这也就难怪,出现在金色大厅舞台上的中国团体和个人演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艺术水准极高,足以让“内行”的外国观众刮目相看;有的则实在不敢恭维,逼得一向矜持的奥地利人中途就做了“逃兵”。

中国音乐会上座率普遍不高,有些演出更像演员们的自娱自乐

毕竟,对于部分腰包鼓起来的中国人来说,大厅两三万欧元的基本场租费并非高不可及。更何况,若以炒作为目的,相较于在国内接受培训或包装,登上金色大厅舞台“镀金”的性价比要更高。

于是,就有了专业演员自费或拉赞助登台献艺,有了音乐团体筹款前来亮相,有了业余音乐爱好者甚至是度假的学生、旅游的老人凑钱登台的情况,又或是企业界人士花钱为自己或亲友圆梦的演出。

近年来,中国人对在金色大厅“露脸”的热情更加高涨。据统计,今年1月至8月中旬,国内各类团组在金色大厅共租用场地27场,至少有133个院校和团体参加了在这里举办的各类音乐会和演出。

与此相对的是,金色大厅的中国音乐会上座率普遍不高,部分观众对待演出的态度也随便许多。记者曾亲历过一台这样的演出:台上的演员闭目昂首、自我陶醉;台下的观众进进出出、交头接耳,演出中还不时夹杂着孩子的嬉闹和手机铃声。

有些演出则更像演员们的自娱自乐:一场上座率不错的演出,台上正唱着,台下观众却忽然少了一片,原来这是下一个节目的“演员”去候场。大家“你方唱罢我登场”,互为观众与演员,让在场的奥地利观众目瞪口呆。

每年年初到春节前后,这种“奇景”更为常见。大量的中国音乐团体到金色大厅演出“新年音乐会”,金色大厅“生意兴隆”,前两年还出现过一天之内有两场“中国新年音乐会”的“盛况”。

其实,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种形式,中国人渴望登上金色大厅舞台无可厚非。但不实的宣传和炒作却在某种程度上将文化走出去引向了别处。于是,有人出来“镀金”,有人则看到了商机。

与维也纳的其他许多音乐厅一样,金色大厅也只是一个按照商业模式运行的演出场所。开门做生意,来的都是客。对金色大厅来说,只要肯掏钱,一切都好说。

客观地说,金色大厅的舞台上不乏真正的音乐艺术家,但登上这座舞台的却不都是音乐艺术家。

本文来源:人民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11-15 17:30 , Processed in 0.016759 second(s), 20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