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绝对原创] 家岐先生和他的文集《莱茵河抒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9 17:42: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也谈董家岐先生和他的文集《莱茵河抒怀》
利  明*
结识家岐先生是我来法国斯特拉斯堡前。听说我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做“住院”作家,家岐先生通过在法学习的妻子给我介绍了一位他的老友、著名学者王得后先生。我自知字写得很差,羞于示人,只好用电脑敲了一封信,打印出来签上名寄给王先生。几日后,王先生回信了:竖排红格子宣纸,隽秀的蝇头小楷。且不说王先生在学界和文界的成就,光是这手硬功夫,让我这个半吊子“码字”的恨不能回家养猪糊口,再从蒙学开始重起炉灶。正所谓“往来无白丁”,王先生未曾谋面,就使我自惭形秽,于是对也未曾谋面的家岐先生顿生敬意。不久我也到了法国斯特拉斯堡,跟家岐先生一样过起了客居他乡的日子。
有机会跟家岐先生和太太接触之后,对二老形成了整体印象:敦厚、谦虚、乐于助人,因信仰而活得充实乐观。
斯特拉斯堡地处法国东北一隅,跟德国隔莱茵河相望。表面上看,这里是人居的好地方,但做为离家万里的中国人,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环境,又因为经济、学业、工作和未来发展等原因,不免会生出身处孤岛的无助感。如果让我们回顾以往十年在斯堡的生活,问我们谁对我们的帮助最大,每每把我们从“孤岛”拉向家的怀抱,回答肯定是家岐先生和太太。这也许是在此地的新老中国留学生的共同回答。他们给予的帮助和关心是方方面面的,比如组织聚会、就学咨询、工作介绍、租房推荐、引介同道、情感疏导、医药推介等等等等,他们的家,如同一个具有大家庭氛围的信息中心,而他们所获得的,仅仅是看到同胞生活渐行顺利的满足感,正如家岐先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看到你们好,我们也高兴。”
至此,读者诸君也许明白了笔者以上铺垫的用意:为人和为文是相通的,了解了家岐先生的为人,才能读出文字中的暖意来,尽管关于帮助别人,文集中只字未提。
说到家岐先生的文章,在网络急就章泛滥的当下,实属上品。
家岐先生的文字中正平实,条理清晰,充满感恩情绪。且看他对童年的回忆(《银杏树下梦故乡》),亲切自然;对故旧和亲人的思念(《故乡纪事》),温情溢于言表;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做为古稀之年的长者,他的这些文字并不仅仅是怀旧,同时对未来有深深的期许,充满乐观向上的精神。
家岐先生的学养横跨文理两界,见识广阔,尤其来法之后,跟夫人走遍欧洲,也亲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和港台两地的人事变迁,因此他的游记尤为可读,除了观察细微,描述详尽之外,同时兼顾中西:其一是深爱自己祖国的、资深科学家的视角;其二是半世沧桑、荣辱不惊的国际化胸襟。在每一篇游记里,都有他当年的学生、亲友以及在国外帮助过的友人的身影和音容笑貌,这使文章又多了层人气茂然的底色。
记得有位西方著名学者在针对某些年轻人嘲笑老年人时说了如下一句话:“我们曾经年轻过,可是你们老过吗?”如果让笔者不揣冒昧诠释后半句的“老”字,那应该跟如下的褒奖联系起来:成熟、老道、虚怀若谷、达观,知足常乐、风波历劫而不自哀,老骥伏枥而矢志千里。这些恰恰就是家岐先生当下生活的写照,他读书不倦,笔耕不辍,这正说明他内心有好多情思和期望需要表达出来,这是他活得充实又朝气蓬勃的具体体现。
跟家岐先生交往和捧读他的文章之余,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把圣诞节和他们老夫妇的生活状态联系起来。如果说圣诞是感恩是团聚是圆满之际,有人会感叹圣诞过后是收拾残局和面对余辉残雪。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把眼光再放远一些:那以后的以后呢,为什么不可以是又一个春暖花开,桃李满天下的节气呢?!
故乡入梦,莱茵抒怀,这正是许多人追求的化外之境。但愿读者诸君开卷即可获得跟笔者同样的感受。

——
*利明,原名王黎明,职业撰稿人,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北京鲁迅文学院,曾发表小说、杂文、剧本若干,现旅居法国斯特拉斯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11-15 11:06 , Processed in 0.015482 second(s), 17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