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法国] 《新闻联播》看懂中国的政治晴雨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12 09:34:1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鞠萍姐姐、董浩叔叔和七巧板不在了,XP停止服务了,诺基亚退出历史舞台了,李瑞英、张宏民退出新闻联播了,我们的记忆只能是记忆了。”这是中国内地网民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播李瑞英和张宏民这对拍档告别荧屏退居幕后的感慨。这对拍档主持《新闻联播》长达30年,陪伴了“80后”一代成长。有不少网友说:“看着他们的主持长大,感谢青春有他们的陪伴。”话里既有感叹也包含调侃。近年来,《新闻联播》因其严肃刻板形象屡遭网友吐槽。不过,作为“中国政坛的风向标”的《新闻联播》具备一些特殊“功能”,有人从中看到中国政局的变动,有人从中看到了致富的方法,有的人在这里看懂了中国。
       从精神支柱到催眠神器
       据香港《成报》11日报道,《新闻联播》的前身是1958年的北京电视台的《电视新闻》,“赶英超美”、“五年计划”还有“大跃进”是《电视新闻》问世的大背景。当时中国国家广播事业局局长梅益强调电视新闻要有“强烈的鼓动性”,可想而知,《新闻联播》最初的定位就是“思想武器”——它的内容集中在反映和报道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通过电视新闻片突破资本主义国家新闻媒介对中国的新闻封锁,反击他们对中国的舆论诬蔑等方面。
      经历多年战乱的中国人,惊魂未定,囊中羞涩,不仅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指引,更需要经济上的救济和鼓动。《新闻联播》就是那个时代的强心针,每天斗志昂扬的《新闻联播》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支柱,因为它满足了人们对胜利、强大和富裕等的美好想像。
      不过,时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强心针打多了,也会疲软。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财富的渴望让政治远离了民众。生活上的富裕,使人们活得愈来愈精细,人们更加关注的是自身的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民生成了社会主旋律,《新闻联播》权威严肃的形象和上情下达的政治定位带来的反响就是“瞌睡”一片,“前面十分钟,国家领导人很忙,不是出国,就是下乡。中间十分钟,全国人民很幸福,不是致富就是丰收。后面十分钟,其他国家都很惨,不是爆炸就是造反。”网友们提炼出了《新闻联播》在民众里的真实印象。
      中国内地网名对《新闻联播》的吐槽被外界解读为“民意的觉醒”。网络时代的资讯革命培养了中国年轻一代独立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他们不再唯《新闻联播》的官方报道口径马首是瞻。相反,这种报道的宣导特性,被观众诠释为自我宣扬、套话和僵化。
    《新闻联播》的暗示
      不过,年轻人对《新闻联播》的不屑一顾却没有阻挡这档节目连续多年蝉联内地观众满意度冠军。虽然央视“自当裁判”式的满意度调查遭到不少质疑,但《新闻联播》确实拥有不少忠实粉丝,而且这些人多是来自官场和商场的精英群体。他们有一套“如何看懂新闻联播”的理论。
      在网上,有内地网友整理出《新闻联播》释放出的政治信号。
      例如,“《新闻联播》可以嗅到一种方向性,比如前些天喊的打‘大老虎’,圈里人都知道这只大老虎指的谁,这也是北京暗示某种态度。”
      还有网友以调侃的语气总结了一些《新闻联播》的暗示规则:“前十分钟出现频率高的陌生面孔,必定要升职;职位高的很久不出现,必定有问题;偶尔出来扫一个镜头,证明到收尾不远了;至于领导给什么样的景别,停留时间多长,排名先后顺序,这些都是不能出一点差错的,错了就是传递了错误的信号。”“另外,重大的新闻,要读懂反面。谁出现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没有出现。”
      有的人靠《新闻联播》保住饭碗,有的人则在《新闻联播》里掘出金子。
      已经去世的无锡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曾因敏锐抓住《新闻联播》释放出的资讯,带着村民发家致富,把华西村发展成为“中国第一村”。
      1992年,吴仁宝从 《新闻联播》得知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资讯后,敏锐地判断全国经济要大发展,因此下令动员一切资金囤积塬材料,创下了“看一次《新闻联播》,至少赚一个亿(人民币,下同)”的民间传奇。
      在网上,流传着“浙江商人的20条军规”,首当其冲的一条,就是“坚持收看《新闻联播》”——要想把握经济局势,必须关注政局,《新闻联播》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着实为中国商人的最佳晴雨表。
    《新闻联播》报道的领导人活动的细节,甚至能够影响一个行业的起伏。“涪陵榨菜”就是典型,《新闻联播》前一天报道中、哈两国领导人在飞机上吃家常咸菜,还没透露“家常咸菜”是什么,第二天涪陵榨菜就应声涨停。
     在《新闻联播》里发现投资机会和政策红利已经成了一种淘金方式。
     淡化政治的尝试
    “《新闻联播》就是中国政治生活的一面镜子,一个晴雨表。”在接受内地媒体采访时,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院长雷跃捷教授说,《新闻联播》近40年来,能保持其形式内容,能保持高收视率,能保持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力,是由中国国情所决定的。“老百姓可能不读报纸,不读大报的社论,但他们通过《新闻联播》了解中国政治生活的动向、趋势。”
     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民生已经取代政治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主题。在网络媒体时代,“居高临下”和“一厢情愿”式的宣传愈来愈难以被年轻人接受,而《新闻联播》正是这种语态的使用者。也许是出于外界舆论压力,《新闻联播》也做过几次重大改版,包括头条新闻增加民生内容,推出关于雾霾、曹家巷拆迁等系列报道,连线特约评论员等内容变革,在节目片头、演播室等主要包装形态上也作出了调整,节目形态与语态也向年轻、活力和亲切发展。
      事实上,除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也进行了改版,领导人和重大会议报道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对比今年与去年1月份头版,地方正面宣传大幅缩减,国际、体育、经济、民生、监督报道大幅增加。
      分析人士认为,内地官方媒体报道形式和内容的转变是中国政治社会转变的缩影,也体现了中国政治风气的演变趋势。开放、开明的政治风气是现在的中国政府所追求的施政效果,也是中国政府最想向世界展现的发展方向。
     揭秘《新闻联播》“套话”
     内地网友根据《新闻联播》的常用语为其总结了特点:“开会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接见没有不亲自的;进展没有不顺利的;完成没有不圆满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工作没有不扎实的;效率没有不显着的;决议没有不通过的;人心没有不振奋的;班子没有不团结的;群众没有不满意的;领导没有不微笑的;问题没有不解决的;小事没有不举世瞩目的;会见都是本台刚刚收到的;反对没有不强烈的;交涉没有不严正的;完成没有不超额的;中日没有不友好的;中美没有不合作的;竣工没有不提前的;节日没有不祥和的;路线没有不正确的;决策没有不英明的;妇女没有不解放的;小康没有不达到的;牺牲没有不悲壮的。”
     甚至有网友将《新闻联播》中高频出现的套话逐一注解:
     亲切友好的交谈——字面意思;
    坦率交谈——分歧很大,无法沟通;
    交换了意见——会谈各说各的,没有达成协议;
    充分交换了意见——双方无法达成协议,吵得厉害;
    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双方分歧很大;
    会谈是有益的——双方目标暂时相距甚远,能坐下来谈就很好;
    我们持保留态度——我们拒绝同意;
    尊重——不完全同意;
    赞赏——不尽同意;
    遗憾——不满;
    不愉快——激烈的冲突;
    表示极大的愤慨——现在我拿你没办法;
    严重关切——可能要干预;
    不能置之不理——即将干涉;
    保留做出进一步反应的权利——我们将报复;
    我们将重新考虑这一问题的立场——我们已经改变了原来的(友好)政策;
    拭目以待——最后警告;
    由此引起的后果将由谁负责——可能的话我国将诉诸武力(这也可能是虚张声势的俗语);
    这是我们万万不能容忍的——战争在即;
    这是不友好的行动——这是敌视我们的行动;可能引起战争的行动;
    是可忍孰不可忍——不打算忍了,要动手了。

消息来源:欧洲时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5-1-11 13:06 , Processed in 0.021831 second(s), 20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