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娱乐] 口红是一颗让女人性感的子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5 09:38: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支穿云箭,凡人时尚来相见。总结一下:这个夏天你黑了,成熟了,思考了很多事,宅在家里或是四处漂泊,或许还遇见或失去了某个人——唯独,没有变瘦。




都说女人的手是第二张脸,那口红算得上是女人的第二件衣服,看女人的穿着可以猜出大致性格,口红也一样,不同颜色的口红也暗示着不同女人的性格,今天我们就从这个说起。


【口红是一颗让女人性感的子弹】

女人比谁都清楚,自己的一张脸除却顾盼生姿的双眼,便要数一张樱桃唇最为活泼生动。生气时,要努嘴,赞叹时,要咂嘴,赌气时,就要撅起嘴来。所以如果出门时只允许挑选一件化妆品,那么十个女人中大概就会有八位选择口红。即使年龄不一样,她们的包里都没有少过口红的身影。她们中许多人感到,不涂口红如同没穿好衣服一样别扭。





所以你就会发现身边的大部分女孩子,不爱化妆,不涂眼影,不打腮红,但是都会带着口红。事实上,发明者的初衷就是想将女性外阴唇因为充血而展现出来的那种性感的红色呈现在女子的脸庞上,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男人始终都觉得涂抹鲜红口红的女人最妩媚动人。很多电影中女主角对镜黯然神伤涂口红的画面令人心碎。


口红的历史甚至要追溯到5千年前的古埃及,古埃及人会使用黑色、橘色、紫红色的口红,不过肤色那么黑,还用这么深的颜色让我无法理解。。在维多利亚女王时期,口红被视为是妓女的用品,使用口红是一种禁忌。根据文献记载,伊丽莎白一世以口红抹粉来对抗死亡。因此对口红异常热爱。伊丽莎白二世甚至在她的加冕礼上也要根据自己口红的颜色来选择加冕长袍。


咱们这从汉代开始已经有口红了,中国唐朝贵族妇女和教坊歌妓喜欢以檀色(赭红)注唇,后世沿用。就是大家在古装剧里看到的那样:将色素涂于纸的两面,用嘴唇抿住后,颜色自然会附于唇上,然后对着铜镜满足一笑,摆一个“哦也”的姿势。也因为口红的魅力,让古代的人文骚客们为止大为倾倒 ,白居易曾写诗赞道:“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当然男人也会用口红,尤其是一些摇滚乐队,比如上世纪80年代的Boy George,当然还有我个人非常钟爱的Marilyn Manson,一般乐迷对他过于前卫的音乐理念似乎无法接受,觉得他就是个魔鬼,对他的造型更是没法接受,夸张的唇色和烟熏妆几乎是他的标注。


最初的口红是膏状,与现今的唇蜜相似,子弹型的口红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才发明的,不过更为贴切,在我看来,口红就是一颗女人性感的子弹。口红基本可以分为几类:唇彩、保湿口红、持久口红。各有各的特点,比如唇彩质感光亮,但容易脱色,到处留痕,适合见前任;持久口红附着力强,不用经常补妆,但就是显得稍微干燥,跟嘴唇上贴了一层塑料膜一样,估计卸不下来还得用刀刮。


现在口红的颜色也越来越多种多样了,女人钟爱什么颜色的口红其实对其性格也能知其一二。就拿最常见的大红色来说,敢用这个颜色的女子,不是对自己的嘴型有信心,就是根本想吓你,当然她自己可能不怎么觉得,街上偶尔能看到血盆大口或装小嘴的狰狞女子,十有八九用的就是正红系列,我是建议如果你嘴唇没有舒淇那么厚,就别尝试这个颜色了。


稍微比红色不夸张的粉色是大部分女人的选择,也是年轻妹子最常用的颜色,装纯情的当然也会选它,比如美国好莱坞肥皂剧里的一些少女型演员。粉色最能表现青涩感觉,让成年男子见了想入非非又不敢胡乱动作。个人对于《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中的江一燕印象比较深。


紫色的口红多见于晚上的北京三里屯或者上海的衡山路,黑压压的灯光下,紫色口红配上亚洲人特有的黑发,再加上深色眼影,姑娘孤独的靠在吧台上,拿出手机自拍一张发朋友圈,附上的文字早已经不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而成了“有机会,我想把我的故事讲给你听,可惜,没有这个机会了”。喜欢紫色口红的人多少性格上有点叛逆,比如已经离我们远去的陈琳,刚好她有首歌叫《十二种颜色》,很怀念她。


可能很多人觉得蓝色的口红也没法接受,其实相比紫色,蓝色少了份邪恶多了份善良,据说男性对涂蓝色口红的女子会有亲切感,就好像是遇到了正想出门幽会的邻家女子。那其实又回到那个主题上,有没有亲切感得看你长什么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11-27 05:43 , Processed in 0.037375 second(s), 20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