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也可以很浪漫的!” —法国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让马里教授访谈 编者:2014”中国青年企业家欧洲商务游学访问团”法国行访问了法国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让马里(Jean Marie Lehn)教授。 头发银白的教授,今年75岁。在他一面可以看到斯特拉斯堡大教堂,两面高耸直入天花板的书柜前,休闲悠哉地接待了我们。这不完全是我们邻家老教授的模样嘛! 以下是教授和访问团朋友的对话: 1问:请介绍一下教授所在的大学? 教授:我们这栋大楼属于斯特拉斯堡大学。我们大学的生物和化学专业都非常有名。我们大学有4.5万大学生。 2问:请问教授,据您所知,中国大学目前这方面水平如何? 教授:我有很多同事和朋友在中国。我每年都要去中国两周到三周。中国的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山大学都很好啊!杭州非常美丽! “中国有很多很棒的人!” 3问:中国人什么时候可以拿到诺贝尔奖呢? 教授:中国有很好的实验室。但是中国需要时间。实际是,中国人在中国之外,拿到了诺贝尔奖!中国在同类项目上的发展,比别的国家要快得多!如清华大学的纳米科技,全世界领先。中国有很多很棒的人! 4问:您法国的团队里,有中国学生吗? 教授:有啊!现在有一个。马上中国吉林大学会派过来一个,到我这里攻读博士论文。 “教授透露最新的研究成果” 5问:请问教授现在最新的研究成果是什么? 教授:抗癌产品测试已经进入临床阶段了。这种新产品对肝癌、皮肤癌、胃癌、肠癌等都有效果。 6问:请问最新产品什么时候可以为病人治病? 教授:目前在动物身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必须要看到人身上,确实有效果,才会正式应用。如果不明显,就不会投入应用。 “要珍惜每一天” 7问:请问教授,许多人谈癌色变。您怎么看待? 教授:在法国,得了癌症,医生都会直接告诉病人,真实的病情。不管怎么样,人生呢,每个人都会有(死亡)这一天的到来的。所以要珍惜每一天。目前医药科学界,对癌症的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法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对国民的身体都提供有定期免费检查的。中医和西医对癌症的治疗方面,很难说清哪个好哪个不好?因为发病原因非常复杂。 “我很喜欢中国,和中国很有关系的!” 8问:请问教授,您的科研经费从哪里来呢? 教授:一部分来自欧盟提供的经济资助;基础研究部分是来自欧洲资金。和中国的合作部分,则是来自中国。 “我希望能够发明生产大众化的产品” 9问:今天从中国来您这的,大部分是企业家和风投。请问教授如何看待企业家和科学家之间的关系呢? 教授:好的企业家要科学家一样,都要干很多活;花很多时间去工作;要敢于尝试新的东西;因为大家都知道的东西,你的成功机会就会很少。 作为成功的企业,应该秘密不会太多:利用新技术降低成本,要不断推陈出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同时要有好的市场推广。另外,有时候大公司是船大调头难。特别是在生命科学领域里,大公司本身科技力量很强大了。但是里面还是要有专门的人,去研究小公司。有好的产品,就买下来,甚至买下小的公司。这样可以保证你永远都掌握最前沿最优质的产品。 10问:为什么中国得癌症的人特别多呢? 教授:这大概和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有关系吧?中国人普遍吃得比较咸。 教授马上补充说:我就要去中国了。这次会去三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我很喜欢中国菜。中餐很好吃的! 11问:教授得诺贝尔化学奖以来,是不是应酬特别多?您如何保证您的研究时间呢? 教授:我每年必须保证足够的时间来作研究。每年都有一段时间,我谢绝一切的邀请和应酬,专心从事我的研究。 12问:可以邀请教授到中国去讲课吗? 教授:可以。但是要根据我总的安排来。 13问:教授了解在法国的中国艺术家吗? 教授:我很喜欢画家赵无极的作品! 14问:教授对企业家有何种期望呢? 教授:作为企业家,要生产人家需要的产品,而且不能太贵。我希望能够发明生产大众化的产品。 教授继续说:中国是一个有14亿人的国家。作为企业家的责任,就更重大。 15问:教授如何平衡生活和工作呢? 教授笑而不语,双手在桌子上使劲“弹”起了钢琴,做了一个谈钢琴的手势:我有时间时,爱弹钢琴。 团员之一,美丽的丽淇小姐,在教授前,深情地唱了一首“赶牲灵”的陕北民歌: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呦、三盏盏的那个灯,
啊呀带上了那个铃儿呦噢、哇哇得的那个声。
白脖子的那个哈叭呦、朝南得的那个咬,
啊呀赶牲灵的那个人儿呦噢、过呀来了。
你若是我的哥哥呦、你招一招的那个手,
啊呀你不是我那哥哥呦噢、走你的那个路…… 教授合着节拍,深情款款地听着,笑着…… 原来,科学也可以是浪漫的! (后记:从小,在中国的教科书上,我们学习到,要成为陈景润式的科学家,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一直在思考,研究……直到没有基本生活能力,直到走路撞在树上,都依然在自言自语…… 而法国教授的随和,严谨及热爱生活的态度则告诉我们:科学家,首先是人;科学,也是可以浪漫的!) 思考:商机无限!教授在和广东医科大学等进行项目合作。作为风投等,如果能够跟踪,投入,是不是一定会有最好的回报?记者:海芬2014年10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