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靠垫网
Merry Christmas!^^
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我们带来一个来自大洋彼岸的特别的故事。当全世界很多国家都在热火朝天地庆祝圣诞时,不久前美国一位三个孩子的妈妈Lisa却在自己的博客上宣布她和丈夫John决定从今年开始取消圣诞节。这篇观点独特的博文一经发出立时得到了很多美国父母的附议,并且迅速在网上疯传,赫芬顿邮报、ABC news等权威主流媒体也争相报道,甚至有父母大声呼赞“太酷了!这样过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圣诞节!”
没有礼物的圣诞节,到底有多酷!
其实,Lisa夫妇并没有取消圣诞布置、庆祝耶稣的生日、以及其他温暖人心的传统习俗。唯一不同的是,孩子们热切期盼的来自圣诞老人的礼物没有了。
这个家庭把原先准备购置礼物的预算都花在了公益项目和慈善上,以此来教育他们三个孩子“赠予的快乐(the pleasure of giving)”。
“John和我感觉我们正在和孩子们进行一场不断升级的艰苦战斗”,Lisa在它的博客写道,“因为在圣诞节,孩子们能得到礼物已经是一种约定俗成,他们对这个节日的关注点几乎都在礼物上,觉得收到礼物(getting something)是理所应当的,不但如此,如果收不到心仪的礼物还会埋怨生气;他们对赠予礼物的人越来越不懂得感恩。”
然而,圣诞节的真正精神是giving(赠予),而不是getting(得到)。
众所周知,圣诞节是为了纪念耶稣诞辰而设。耶稣顺服神的旨意舍己受死作赎罪祭既成全了神的公义,同时又体现出神对世人的怜悯和慈爱,是神爱世人的极致表现。
而圣诞老人的真人原型是公元四世纪出生在小亚细亚巴大拉城的尼古拉斯。他家境富有,却把财产全部捐送给了贫苦可怜的人,自己则出家修道,献身教会,终生为社会服务。尼古拉斯后来作了神父,而且还升为主教。他一生当中,做了很多慈善的工作。
为了教导孩子圣诞节真正的意义,为了让孩子们明白“赠予的快乐”远胜于满足短暂的欲望。Lisa将以往向圣诞老人写信索要礼物的习俗转变成了:向圣诞老人询问还有哪些人需要帮助。与其让孩子们聚焦在“会得到(getting)什么礼物”,不如让孩子们关注“他们能赠予(giving)他人什么”。
Lisa和孩子们一起设计了一系列公益计划。
首先,她和孩子们一起把家里的旧衣服整理出来,孩子们把万圣节收到的糖果和礼物也都贡献出来,并且亲手绘制祝福卡片,然后整理成一个个的礼物盒,发送给被海燕台风摧毁的菲律宾农村。
刚开始,当孩子们获知今年圣诞老人不会送礼物来的时候,非常难过失望。但是很快,他们的注意力就被给灾区人民准备礼物这件事给吸引过去了,并且越来越兴奋,越来越投入。
Lisa和孩子们接下来又执行了更多计划:
绘制祝福卡片和写信给病患儿童;
在社区里摆上一个免费cookie小摊,给邻居们送上自己做的小饼干;
准备小礼物慰问所在区域的公路巡查员;
给校车司机送自己做的小饼干;
根据“圣诞12天”的传统习俗,每天晚上每个孩子将得到一个秘密任务;
参与“领养一个爷爷/奶奶”的公益项目,平安夜将会邀请社区内一些孤寡老人共进家庭晚餐; ……
孩子们很快就适应了这样一种不同以往的“圣诞礼物”。他们意识到自己放弃了一些东西,但收获了更美好的东西。短短3周,孩子们就迷上了giving,并且想要赠予更多更多。
没有圣诞老人的光临,圣诞节的早晨也不会缺少亮点。因为,Lisa已经设计好,在圣诞节的早晨,孩子们将会收到来自圣诞老人的一封信,信里面圣诞老人会告诉孩子们:他是如此地为他们骄傲,因为他们懂得了giving是圣诞节真正的意义。在袜子里面还会备有糖果和橙子等可爱的小礼物,以兹鼓励。
当然,爷爷奶奶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圣诞礼物还是被允许的,因为数量和金额都不大,不会过度刺激到孩子的贪心。另外,Lisa还鼓励三个孩子之间互相给对方制作小礼物,放在圣诞袜里,给彼此惊喜。
最后,Lisa在博客中说: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反思送孩子礼物的出发点是什么。希望圣诞节能以正确的理由被纪念,让孩子感受到慷慨、仁慈和赠予的快乐,才是圣诞节的魔力所在。比起一大堆礼物,你完全可以给你的孩子更有意义的东西。
从圣诞开始giving,给孩子一个冬季的慈善教养
圣诞节仅仅是一个开始!在美国,从圣诞节起始的一整个冬季假期,与其说是holiday,不如说是charity慈善之季。父母们都会精心组织一些帮助与服务他人、回馈社区的活动,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到kindness(仁善)、charity(慈善)和giving(赠予)带来的快乐。比如,一位美国妈妈今年列出了以下这份行动清单:
用糖果点心慰劳警察叔叔和消防员
捐赠旧衣服给贫困灾区
捐赠旧玩具给更小的孩子
捐赠据图书给社区(学校)图书馆
捐赠食品给公益食品站
捐赠杂志给医院等候室
用糖果点心慰劳校车司机、UPS快递员、邮递员和清洁工
把储蓄罐里的零花钱捐赠流浪狗/猫收容所
给沿街乞讨的流浪人一块毯子
在redbox自助DVD机上留下一袋爆米花
在一元店的玩具柜台附近悄悄藏下1美元
去餐厅吃饭地时候给服务员一张意外的感谢便条
给商场里的圣诞老人一份小小礼物
去社区托儿所帮忙照看小婴儿
下雪天帮忙清理道路
用糖果点心慰劳图书馆管理员
给美国军人写圣诞祝福卡
捐赠睡衣给儿童福利院
去社区老年人中心陪老人一起玩
为无家可归的人送一次饭
称赞一个陌生人
帮助一位社区内的孤寡老人布置圣诞
给陌生人的墓碑献花
给医院病人送祝福卡祝他们早日康复
让鸟儿在你的院子里啄食
……
下面两则小故事,摘自聂圣哲所著的《旅美小事》,从中可见美国社会是如何对孩子进行慈善教育的。
▲ 募捐任务 ▲
女儿今年8周岁,在洛杉矶一所小学上二年级。
上个星期五,她放学回来,说有重要的事情要和我商量。她让我在书桌旁坐下,然后拿出一个本子,说:“爸爸,非洲的小朋友正在忍受着饥饿,我们要为他们募捐。”她说话的神情已经不像一个孩子,忧伤中带着一丝勇敢。
我说:“要多少钱?我会给你的”她说:“老师已经和我们讨论了一个计划,我们向捐款者推销一种好吃的巧克力,这种巧克力在超市里每盒卖2.99元, 欠募捐时卖3.99元,这1元钱捐给非洲。我们每个人有10盒的任务,为了不给捐助者带来太多的负担,所以规定每个家庭只能够买一盒。那么,爸爸,你也只能买一盒。”我急忙说:“那剩下的9盒你怎么解决呢?”“这没问题,我到社区的各邻居家去卖。”她显得很自信。
第二天上午10点多钟,她带着巧克力样品、笔记本、非洲小朋友骨瘦如柴的照片及文字说明应就出门了,临走时说中饭不要等她了,她自己准备了三明治。
下午不到2点钟,她回来了,神情非常兴奋:“爸爸,我的任务完成了,这些人都很热情。”说实在的,她上午走了以后,我还是很担心的,一个8岁的女孩子挨家挨户去敲门,高价推销巧克力,我甚至有点怪美国小学的老师,怎么能让孩子去干这种事情。
回来后的她俨然是一个胜利者,说:“这些人真好,很有同情心,都非常支持我。他们问我要现金还是支票,我都没收!”“为什么?”她说:“我只是给他们看了样品,现在就收钱,容易产生不信任。所以,爸爸,我有一个请求,你借给我40元钱,我把巧克力买回来,再到各家各户去送巧克力,把钱收回后下再还给你。”
我答应了,女儿很顺利也很自豪地完成了募捐任务,同时也和邻居建立了友好关系。
▲ 帮助俱乐部 ▲
记得大约半年前的一天,女儿煞有介事地要和我商量事情。她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要做出选择,班上有一个同学要发起名叫‘帮助’的俱乐部,我要是加入的话每年就要交1美元的会费,我想听听爸爸的意见。”就1元钱?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要成立俱乐部?这真让我哭笑不得。为了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我就说:“你都8岁了,自己决定吧,爸爸支持你的选择!”
后来,女儿交了1美元会费,加入了“帮助俱乐部”,渐渐地我也淡忘了这件事情。
前几天,我翻阅洛杉矶哈岗社区的报纸时,居然发现有一篇关于我女儿就读的圣马克小学“帮助俱乐部”成立半年多来成绩斐然的报道。这个由小学二年级学生掌控的俱乐部确实做了不少事情,其中有几件让我印象最深刻:
与慈善机构取得联系,帮助家庭困难的同学顺利而快乐地过圣诞节;
数十次利用周末的时间帮助盲人去商店购物;
到社区收旧衣服洗熨、整理好后送给穷人;
帮助落后地区来的移民孩子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
四次带盲目去看橄榄球赛,并担任现场解说员;
多次帮助心情不好的同学变得高兴起来;
多次帮助政府发现被损坏和需要更换、修理的路牌等公共设施;
……
这可都是由这些小学二年级学生组成的每年会费1美元的“帮助俱乐部”完成的,太出乎我的预料,女儿说:“我把我们俱乐部的文件借给你看,看完你就明白了。”她递给我一个练习本,全是孩子用稚嫩的笔迹抄写的《帮助俱乐部章程》、《帮助俱乐部年度计划》和《帮助俱乐部选举规则》等几个文件,我看章程的第一句话是:帮助别人是我们融入社会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