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巴黎旅游] 孔子为什么只有72个铁杆粉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 08:47: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出生在如今的山东曲阜,但他不是一个纯正的山东人。因为他祖籍是宋国夏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所以算是“豫裔鲁人”。
这和他有多少粉丝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在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身份就代表了一定的影响力。
史料记载:孔子的祖上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宋国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这个身份可不得了,就像国民老公王思聪一样,随便在微博上抱怨一下京东送电脑桌的速度慢,瞬时间消息传遍全国,引起一片沸腾。

孔子,贵为王室之后,影响力自当无可比拟,可为什么最后只有72个铁杆粉丝呢?
是因为孔子转行了吗?
孔子曾经“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15岁开始对学问感兴趣,转身投入教育界!孔子放弃了已经具备的影响力,没有像后世的刘备那样,打着“帝室之胄”的旗号,招兵买马,而是准备重新开张。
孔子演绎了一场“比你优秀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更努力”的传奇。
在孔子很小的时候,是个非常听话而且好静的孩子。经常一个人玩游戏,像大人一样摆设三宝,模仿祭神的动作。孔子的母亲看到孩子这么小,竟然能做敬神的游戏,心中默念:“这孩子以后定成大器。”于是,把孔家历代祖先的辉煌故事讲给他听。孔子幼小的心灵种下一颗伟大的种子:“我要努力,不辱没祖先的荣誉”。在母亲的教导下,孔子开始学习周朝的《诗》、《书》、《礼》、《乐》。后来又跟着村落中的长老学习,经常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把老师问的哑口无言。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转眼间,孔子已经“三十而立”。他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三十岁的孔子办了一所学校,既是老师,也是校长,树立了“‘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口口相传,孔子学校的生源比较丰富,既有贵族子弟,也有平民子弟,甚至还有鲁国以外的青年,累计学生达到3000多人。按照今天的说法,孔子这样的自媒体大号也就3000个付费粉丝(其实好多孔子是不收费的),到最后升级成铁杆的也就72个人。看看今天同样以知识科普的自媒体号罗辑思维,第一期会员就有500个铁杆、5000个普通会员,就更不用提第二期和第三期了。
罗胖(罗辑思维的主讲人)几乎隔三差五就会在“讲课”的时候大呼一声:“不喜欢我的请走开,这里不欢迎你”。再看看孔子,周游列国、讲经布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再怎么着也遇人无数吧?可最终与他心心相印的也只剩下72个人。
公元前482年,14岁就与孔子相交的颜回因病而死,葬于鲁城东防山前。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铁杆粉丝,位于72铁杆粉丝之首。孔子为颜回的死悲痛不已,忍不住哀叹大呼:“噫!天丧予!天丧予!”公元前480年,孔子的另外一个铁杆粉丝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这个时候,孔子深感孤独、感觉自己时间也不多了!
那么问题来了,孔子为什么只有72个铁杆粉丝?
绝对不会是因为华夏大地只有这72个人与他有共鸣,而是因为没有大数据和数据库,没有精准的找到自己的潜在铁杆。
因为他根本搞不清楚到底哪个国家需要他的知识,所以才不得已周游列国,去碰一下运气;
因为他根本无法大量接触潜在粉丝,在那个陆路靠马车,水路靠舟桴,通讯靠“吼叫”的时代,一年向1000人传道,已经是极限了吧?留存率再高,怎奈基数太小。;
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哪些人更容易接受他的思想,是在庙堂上?还是在市井中?还是在田间地头?
尽管他懂得“因材施教”的道理,要将人的需求和内容进行匹配,可怎奈他在异国他乡用互联网的话说,粉丝基数小,又不精准。
如果当时有搜狐汽车自媒体这样的平台就好了,他仅仅通过文章就能与数亿用户沟通,找到更多自己的粉丝,发展更多的铁杆,而不用周游列国、风餐露宿。颜回也不会因奔波而病,子路也不会遭遇内乱之祸。
如果当时有搜狐汽车自媒体这样的平台就好了,在他发表自己言论的同时,内容就可以被推送到潜在粉丝那里,wap、新闻客户端、PC,哪哪都有。

对不起,我们来晚了!
现在,搜狐汽车请您上头条!头条位置长期推送自媒体平台产生的文章,免费哦。请登录:mp.auto.sohu.com
快来吧,分分钟让汪峰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5-1-5 20:09 , Processed in 0.021958 second(s), 17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