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乡与故乡距离有多远?
龙井石 春节特稿
移民一久,落地生根,便把自己生活的这片异国他乡称之为家,日子不再有造访者的新鲜和好奇,周围的一切变得亲切熟悉起来,日子如流水一般,悄无声息从我们的指间漏走,一日,一月,一年。
寒风一起,秋叶遍地,行走在欧洲的街头,总有那么一些街上的日常风景提醒我们,一些日子,近了,远了,又近了。
在欧洲各地过中国新年,年味儿总是淡淡的,不是我们不经意,而是没有那种气氛。节日讲的是个氛围,有景,有情,还有人们的那个喜气劲儿。在马德里我也曾看过舞狮子,耍鱼灯,腰鼓舞,但总感觉是西洋大舞台的一道东洋风景,零星的锣鼓声中多少总夹带着那么一股浓浓的乡愁。
说到过年,就让漂泊的人忍不住开始想念故乡了。
前不久,在国内我意外邂逅一位老同学。刚接到他的电话时,我颇感意外。因为这位同学一直在意大利定居,父母也很支持,工作学习都很顺利,我以为,他在欧洲定居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在有好多人不是都想方设法跑到欧洲去吗?
到了我们见面时,他才说出了心头的那份深藏的纠结。他说,这些年在国外,看着很多朋友来回奔波于欧洲中国之间,那次是朋友的母亲病重了,这回是朋友的父亲去世要回去奔丧了。回来欧洲后,不少朋友都长吁短叹的,后悔不已。并且出现了很多很多的“早知道……早知道……”这种情况让他战栗不已。
接着他说,在国外时甚至有了电话恐惧症,害怕听到来自国内的电话,特别是家里的电话,恐惧一直围绕着他。虽然父母也很支持他在欧洲定居,但是父母单独留在国内,的确也令他担心不已。
思前想后,他下了个大决定,回国!意大利的朋友们都出乎意料地支持他,希望他别重蹈覆辙,好好地陪父母走完最后的人生道路!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回国了。
前年,我回杭州参加了侨联的一个会议,会议休息时,我和英国来的熟人高先生一边喝着龙井茶一边聊着天。
说着说着,我和他不约而同地说起了海外华人在外的思乡之情。记得当时高先生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笔记本,给我看了上面的一首诗。现在我记不清作者是谁了,不过,我觉得那些文字不仅道出了我们这些身在海外的游子对家的思念;也适应于每一个离家在外的人们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没有出过门,
就等于不认识---家。
无论你怎么样地查字典,
也不懂,
它的含意。
这个字,
每一个人都在写,
用一生的时间在写。
但是,这个字的正确的注解,
是当你在异国它乡漂泊之时……
看完后,我俩都沉思良久。记得高先生还对我说,他的很多同学博士毕业后定居在了英国,尽管有一些在学术领域发展的相当不错,但是,他们的心始终充满了矛盾。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同学的父母年龄已经六、七十有余了,但英国这边的事业家庭都放不下,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会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就像头顶悬着什么可怕的东西会时刻砸落下来。
有人说,异乡与故乡的距离取决于你的生活重心,若心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如今,很多华人背井离乡,甚至远至海外,为了追求他们的梦想,追求前途无量,总是想着等着自己有了钱一定好好的孝敬父母,想着买了大房子就一定接父母来住,想着忙过了这一阵子一定回家看望父母……然而,等你有一天人生辉煌时,也许父母却已经离你而去了,让你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懊悔。
回想起来,笔者每一次回家,也度是来去匆匆。即使在家里的一段时间,也是整天对着电脑手机,忙这忙那,东游西走,连和父母聊天的时间都没有。也许是真的忙碌,也许是习惯了漂泊,也许唯有父母能不挑剔我的所作所为……
每一次长时间的分别后,第一眼给我的感触是:父母又苍老了许多,额头上的皱纹又增加了许多,身体已渐渐逝去,而逝去的光阴却无法再找寻了。
每次给父母打电话,父母却依旧再三叮嘱我:在外多注意身体!此刻,我深感——年少时不懂这句“父母在,不远游”这句古语的含义。曾私下耻笑:为什么总要留在父母身边?曾经我很赞叹“好男儿志在四方”这梦想去云游四方的。
带着各种梦想,我们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家乡,也真正离开了父母的身旁,曾经为自己能实现这一愿望而自豪,曾经为自己能走出家门而庆幸,殊不知漂泊久了,距离远了,反而生出距离之美。
可是,故乡,我们还能回得去吗?
而家之所以永远是游子最温暖的地方,因为在那里我们被需要,你是否是一个成功者已经不太重要。
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日难。许多旅欧华人移民都有一肚子辛酸奋斗史。从海内外中国人对过年的热切期盼中,从延续了几千年的家族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华人身上有一种特别在乎亲情的韧性。
没有爆竹的热闹,也没有高悬的灯笼,只是乡音难忘,难忘佳肴,对一个起早贪黑节衣缩食,勤劳了365天的海外华人说一句:恭喜发财,财源广进!道一声:新年大吉!年年有余!不能不说,它其实就是华人传统中最强大的文化遗传基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