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绝对原创] 中东欧游记:碉堡处处阿尔巴尼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14 08:06: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游记:1304碉堡处处的阿尔巴尼亚
作者:海芬(法国)
    从马其顿进入阿尔巴尼亚了!这是我们采访团到达的第五个国家和地区: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科索沃、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137公里!
    阿尔巴尼亚海关警察对我们不是特别友好,查了半天护照,嚼着口香糖的胖警察绕我们面包车一周,半小时才放行。
    奇怪的是,科索沃、马其顿处处有阿尔巴尼亚国旗高高飘扬,而阿尔巴尼亚自己国家到很淡定:沿途开车两个多小时了,却只看见一面阿尔巴尼亚鹰旗!
    洗车,2欧(比利时洗车是8欧;奥地利是10欧);一杯咖啡0.6欧。1欧=138列克(阿币);1欧=60马币。(货币名称:列克(Lekë)。汇率: 1美元约合102列克。)
    再次出发了!
满目青山绿水碉堡触目惊心



    一路上,满目青山绿水。但是绿色山坡上一个个圆圆的水泥碉堡,比比皆是。团长王爷说:这是阿尔巴尼亚战争年代留下的。据说,阿尔巴尼亚人平均5个人就有一个这样的碉堡!
    想一想吧……阿尔巴尼亚仅2.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却密密麻麻分布着几十万座碉堡!记者看到,有的碉堡特别特别大!而且就在新建的别墅隔壁!就好像法国人别墅边用来放工具的小房子一样自然!
    各位奇葩的是,多次来过阿尔巴尼亚的王爷介绍说:阿尔巴尼亚的年轻人,现在很风行在碉堡里谈情说爱!听说,碉堡已经成为阿尔巴尼亚的一大旅游纪念品。等下我要买一个“碉堡”带回去。听来的碉堡的诞生是:1960年代初,欧洲的“社会主义明灯”阿尔巴尼亚既反对美国又反苏联,同时与意大利、希腊、南斯拉夫等邻国也存在历史宿怨,只与遥远东方的中国关系不错。四面树敌的结果,就是时时备战。碉堡应运而生。
    可别小看了这个碉堡哦!据说,建造碉堡的很多水泥,都是中国当时无偿支援阿尔巴尼亚的。这个用最好的钢筋水泥建造的碉堡。每个平均造价250美金。建这些碉堡,阿尔巴尼亚一共花了1.75亿美元。
    碉堡现在也有新用途:地处偏僻的碉堡有些被人改成厕所供路人“方便”;有些则成为婚外恋偷情的地方。大一些的则被人改造成不花钱的小别墅。

特殊时代的中阿电影和歌曲

    到阿尔巴尼亚的路上,见多识广的匈牙利刘社长一路给大家介绍匈牙利的情况,还开心地唱着阿尔巴尼亚故事影片《宁死不屈》中插曲《赶快上山吧勇士们》。他说,那个年代,阿尔巴尼亚就是我们的亲密战友、“欧洲一盏社会主义明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阿两国远隔千山万水,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当时在中国传唱的还有阿尔巴尼亚歌曲有《我们是真正的朋友》、《一手拿镐,一手拿枪》、《地拉那—北京》等。其中《我们是真正的朋友》最为流行:“在田野在工厂在工地上,劳动歌声嘹亮,祖国就像春天的花朵,一天天更美丽芳香。任凭那贪婪的敌人,对阿尔巴尼亚仇恨欲狂,它不能侵犯一寸土地,我们有英明的党。一手拿镐,一手拿枪,建设祖国;一手拿镐,一手拿枪,保卫胜利。向前,永远向前,我们有伟大的党,引导我们向前,有伟大的党。”阿尔巴尼亚《宁死不屈》放映后,其中的插曲《赶快上山吧,勇士们》受到青少年们的喜爱:“赶快上山吧,勇士们!我们在春天加入游击队,敌人的末日就要来临,我们的祖国将要获得自由和解放。”



幸福祥和的阿尔巴尼亚人
    沿途可以看到,阿尔巴尼亚商业发达:加油站比比皆是。人们开车似乎不要命,速度超级快,似乎刹车很少用,而且不断按喇叭。让我们看得提心吊胆。车技极好的王爷也不得不特别小心。
    看到这里有法国的家乐福超市;许多人开的汽车是雷诺、标志等法国牌子的;咖啡吧居然也有写着“Bar Cafe”法语名字的……感觉好亲切。
    王爷决定带我们先吃饭。转了好几个地方,都只有蔬菜和一点点肉。连科索沃、马其顿这样的烤肉都没有。转街找饭店的过程中,居然有几个人悄悄跟着我们,心里有点怕怕的。比利时的刘社长说,居然有老太太向她开口要钱呢!
    但是,门口的公园里,就和中国一模一样:老人们几人一组,有打牌的;也有聊天的。也有人过来问我们:你们是日本人吗?我们回答说:中国人。几个老人竖起大拇指,对我们微笑……
    我们捂紧口袋,大家不再分开,赶紧在街角找了一个地方开始吃比萨。
    11:26分,我们终于赶到地拉那了。
    中心广场似乎没有特别值得拍摄几年的地方。
    倒是那里的几个标志性建筑,不明白为什么建得头重脚轻的?会牢固吗?今天我要问问别人?
    街头美女好多啊!抓拍了很多。待后面有时间再发吧!
    停车费?一小时20列克!等于六分之一欧元!
    今晚要去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采访。要出门了!


【国 名】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TheRepublic of Albania)。
【面 积】 2.87万平方公里。
【人 口】 283.2万(2011年),其中阿尔巴尼亚族占98%。少数民族主要有希腊族、马其顿族等。官方语言为阿尔巴尼亚语。70%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20%信奉东正教,10%信奉天主教。
【首 都】 地拉那(Tirana),人口76.4万(2011年)。年最高平均气温23.5℃,年最低平均气温6.8℃。
【国家元首】 总统布亚尔•尼沙尼(Bujar NISHANI),2012年6月当选。966年9月29日生于都拉斯。毕业于斯坎德培军事学院,后获地拉那大学法律系学士学位、欧洲研究硕士学位。民主党主席团成员。曾在阿国防部、外交部工作,2005年当选议员,2007年出任内务部长,2009年转任司法部长,2011年再任内务部长。2012年6月11日当选阿第6任总统。已婚,有一儿一女。伊利尔•梅塔(Ilir META):议长。1969年3月生。毕业于地拉那大学经济系。争取一体化社会运动党主席。1992年6月进入社会党全国委员会。1993年至1996年任社会党副主席、社会党国际关系书记。1995年至2001年任阿尔巴尼亚欧洲社会主义青年论坛主席。1992至2001年数次当选议员,1996年至1997年任议会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席。1998年任副总理,1999年10月任总理,2001年9月继任总理。2002年至2003年任副总理兼外长。2004年9月起任争取一体化社会运动党主席。2009年9月任副总理兼外长,2010年9月转任副总理兼经济、贸易和能源部长。2013年9月当选议长。曾于2006年以前总理身份访华。已婚,有三个孩子。埃迪·拉马(Edi Rama):总理。1964年7月4日出生。毕业于地拉那艺术学院。社会党主席。1986年任地拉那艺术学院助理讲师,1990年任地拉那艺术学院讲师。1996年任地拉那索罗斯基金会执行董事会成员。1998年任阿尔巴尼亚文化、青年和体育部长。2000年起任地拉那市长。2003年加入阿社会党,2005年10月当选社会党主席。2013年9月出任总理。已婚,有三个孩子。


【重要节日】 国庆节暨独立日:11月28日;反法西斯解放日:11月29日。

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阿尔巴尼亚在奥匈帝国的扶植下,11月28日宣布独立,其目的是阻止塞尔维亚取得进出亚德里亚海的出海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被奥匈、意、法军占领。二战中先后被意、德侵占。恩维尔·霍查领导的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参与了抵抗运动并成为主要的抵抗力量。1944年底,阿尔巴尼亚获得解放。


1939年-1944年的阿尔巴尼亚
1946年1月11日,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1976年12月28日,改称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在霍查执政期间,陆续与南斯拉夫、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友好关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12-23 03:05 , Processed in 0.053997 second(s), 17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