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7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 谢国忠唱空楼市:房价要跌50% 会跌两三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21:18: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谢国忠唱空楼市:房价要跌50% 会跌两三年

如果你手上还有多余的空房,赶紧卖掉吧,不要再等了。

谢国忠说,国内楼市将会进入最冷的“冰河世纪”,全国平均楼价将会下跌50%,而下跌周期最长将达3年

关注理由

他是伯南克的校友,经常语不惊人死不休,在2007年A股3000点时,他就极力唱空,称3000点之上充满泡沫,此后A股果如其言,从6000点飞流直下到1664点才见底;他是楼市的大空头,在2005年就表示上海楼市会跌50%,这位市场的空头先生便是著名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昨日,应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的邀请,谢国忠来厦为800多位EMBA学员作演讲。本报对其进行了专访,谢国忠就中国实体经济、楼市、股市以及面对世界经济二次探底,中国政府应如何应对谈了自己的看法,思路清晰,不时有惊世骇俗言论“蹦出”,让人充分领教了谢氏的快嘴风格。

关于货币政策

政府不会再救开发商了再救会引发更大危机

今年以来,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美国经济低迷,世界经济有二次探底的危险,而反观国内,受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多方面影响,出口企业步履维艰,中国经济增速下滑趋势明显,人们对货币政策微调有所期待。

“欧洲和日本两大实体经济已经负增长了,美国也很低迷,中国国内增速下滑严重,现在已经就是世界经济二次探底了。”谢国忠接受采访伊始,就大力“唱空”实体经济。

谢国忠认为,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多是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如今欧美客户消费能力下滑已是大势所趋,因而旧有的出口增长拉动GDP模式必然需要改变,而做实业赚钱难,导致中国一些企业去搞投机,炒楼、炒股赚快钱,更是助长了一些企业家投机之风。

“4万亿投资拉动经济的决策是错误的,救活了开发商,这次中国政府不会再救了,再救就会引发更大的危机,这次调整是政府最好的时机。”谢国忠直言,货币政策不会微调,也不必调整,因为只会再次救活那些开发商。

“我相信温总理的调控决心,也相信政府的调控能力,我们不能再丧失这次机遇了。”谢国忠说,如果货币政策再次调整,势必又会造成部分宽松,从而使银行信贷的钱再次跑到开发商手中,对于微调的舆论造势,只是开发商们的一厢情愿。

关于楼市

楼市将进入“冰河世纪”应尽快卖掉手中空房

“如果你手上还有多余的空房,赶紧卖掉吧,不要再等了。”谢国忠说,国内楼市将会进入最冷的“冰河世纪”,全国平均楼价将会下跌50%,而下跌周期最长将达3年。

谢国忠认为,决定房价的因素有很多,但从主要因素上看至少有两个,一是房租回报率,二是房价与收入的比率。“从世界其他国家来看,公寓租金回报率一般为10%,中国为8%,而从房价与收入比率看,中国每平方米房价超过个人两个月以上收入水平,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买房成了如今中国年轻人的噩梦。”谢国忠指出,世界多数国家房价一般为每平方米不超过个人一个月收入水平。

“如果以点位来看,中国楼市现在是在5000点之上。”谢国忠举例称,上海平均月收入为1万元人民币,但房均价却达到每平方米2万至2.6万元以上。

此前,谢国忠曾经撰文称,2012年中国房价将大跌。如今调整提前来临,对于楼市调整幅度以及调整时间,他是如何预判的?“这次调整时间比我预计得早些,力度也比预计的来得小,因而现在一线城市房价只是微跌。”谢国忠认为,调控持续必然会导致房价下跌,中国楼市见底时,均价至少会跌五成,而部分城市可能会跌70%或80%。

“对于北京、上海等千万人口的大都市,可能房价还会坚挺些,但对于二三线城市,特别是一些二线城市的郊区,房价会跌得更多些。”谢国忠说。

“下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可能会有三浪,第一波下跌25%后,可能还会有投机者进场买房被套。”谢国忠说,这次楼市调整或会有3年周期,从长远看,中国改变靠炒楼形成的土地财政模式,对中国实体经济而言是最大的利好。

沙发
发表于 2011-11-10 01:26:39 | 只看该作者
谢国忠讲的话是非常正确。以我的想法可能还会多一些。
板凳
发表于 2011-11-10 01:30:38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在郊外的房子应该会趾的更多。如果谢手上有房要出手。就要在半年之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12-23 13:43 , Processed in 0.015215 second(s), 17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