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共同的根 3w11p4xw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20 05:59: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国家的人民在评论别人的时候很喜欢用这样一句话:“他有文化”或者“他没有文化”。在我看来,文化在这里是代表一个人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并由里向外表现自己、向社会生产的过程。在表现自己的时候,个体往往会离不开说一些有逻辑的、有深度的话语,或者写一些有意义的文章,这跟文学产生的过程又脱不了关治疗白癜风中药系。难道文学是文化表现、传递和延续的形式表现?我在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精神》中找到了答案。   

   

  中国文化:中国人共同的生活,共同的根   

  中国台湾有一所高校叫“中国文化大学”,它的名字的含义总让我捉摸不定。为什么会捉摸不定?那是因为,“文化”给予我的含义太过空泛,它就像一个无底洞,包括建筑、艺术、医术、农术、文学、哲学的若干领域,几乎什么东西都可以扔进去,可以被概括。那么,这里面的大学生都需要学些什么?在疑惑的同时,我却感觉到,相对于大陆的一些综合性大学,“文化”这两个字似乎更能概括出台湾地区高校的人文关怀和对于人文素养的重视。   

  钱穆先生认为,“文化是我们群体共同的生活”。是的,无论是我们广东人,还是东北人、新疆人,我们都用中文和汉字来进行共同的交流。钱穆先生还喜欢用生命论中国文化,“举一个大家易知的例,如一棵树,是一生物,有生命,树的生命开始就是生根,慢慢儿萌芽;但萌了芽,根还在那里,还是从根上起变化,不是连这根都变化了。根不见了,腐烂了,哪还有芽?”是啊!中华文化就是中国人的根,无论你是哪里人,只要你过着与其它区域人们几乎同样的生活,那么你就是在践行中国文化,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生活。   

  又如,几乎每户潮汕人的家庭都有袖珍茶盅、茶杯和不下五种不同的茶叶,闽南地区也有自己功夫茶文化。在当代各区域交流迅速和市场经济渐渐发展的情况下,现在中国很多地方的家庭也受闽南和潮汕功夫茶文化影响,以冲功夫茶为时髦。因此,这种功夫茶文化便由区域性的文化渐渐演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中华文化的精神性:长的是精神,短的是物质   

  张爱玲曾经说过一句话,“长的是人生,短的是磨难”。这代表了她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但事实证明,在接触胡兰成之后,一直到美国定居的这段时间,张爱玲的一生都郁郁寡欢,悲观的人生际遇让她难以真正振作起来。但是,在她内心却隐藏着这样一股力量——至少她留下了这句让人称道的话。   

  张爱玲是一个和文学有缘分、有所联系的中国人,她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周围的一切,用手中的笔去描述身边的一切。但其他的中国人呢?其他没有类似能力的呢?即便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在这五千年的文化中默默无闻,但是,我相信,他们心中都会有这样的一股力量,让他们相信“反者道之动”,让他们相信劫后有余生。八年抗战的胜利,足以证明了这一点,大陆在几乎弹尽粮绝、生产生活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还是坚持下来了;即便是被日本奴役了五十年的台湾人,仍不忘写中国字,说中国文,并为抗战结束回归祖国的那一天而大肆庆祝。而这一切,都是由中国文化而造就。   

   

  接受中国文化熏陶的读者于中国文学:重中之重   

  美国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有四个要素,分别是读者、文学作品、作者和世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开设诺贝尔奖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文学作品却无缘诺贝尔文学奖之殊荣。我想,这便是一个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和矛盾“从中作梗”。我们知道,西方的东西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作品讲究理性,假若翻译成中文,往往艰涩难懂,类似于黑格尔的作品,或者是俄国形式主义的作品。同样的道理,假若是中国的东西翻译成西方的语言,往往会变得异常简单,让外国读者感觉不到里面的意味。这便是一个不同文化下读者接受机制的问题。这已经是超越国家这个层面的问题。为什么唐代的文在新罗、高丽那么受欢迎?唐宋的传奇在当时的日本那么受热捧,后来还有了日本方面模仿唐传奇所写的《源氏物语》?这就是因为朝鲜、日本处在儒家文化圈当中,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中国文学其实很美,很有内蕴——从先秦《诗经》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两汉魏晋时期的建安诗派和《搜神记》,再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唐诗宋词,最后到元代杂剧和四大名著,无不从里面可以感受到浓烈的中华文化——重意蕴重意境、偏重精神层面。这些作品集中反映了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伦理道德、科学技术演变、民俗的地方性以及演变、教育的演变——但一切只是在接受过中国文化熏陶的读者看来才是如此。   

  文学是文化中的最重要一环。散发出中国文化美的中国文学,往往只有从接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中国人才能意会。因此,复兴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不仅仅是要培育有复兴精神的中国作家,而且需要他们写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新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要培育既更具有现代包容性眼光和胸怀又懂得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世界读者们,只有这样,我们的中国文学才能大放异彩,并且成功走向世界这一个大舞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4-11-16 11:01 , Processed in 0.013869 second(s), 17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