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故园情,寸草心 0rmj2xkh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24 11:26: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古代农业社会,以田地为基础的定居生活是主流的社会形态。除了战争和政策导致人口的规模化迁徙外,日常生活中的人口流动,基本都与脱离农耕的职业或行为目的有关。比如为了求官或外地做官而远行,叫宦游;为了求学或参加科举而远行,叫游学;为了求道或放逐心灵而远行,叫云游。又比如“重利轻离别”,“浮梁买茶去”的是游商;“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的是游侠;“白鹿青崖间”,“即骑访名山”的是游仙……   

  不管以何种目的离家远游的人,都可以称之为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游子的心意就像他们的生活状态那样,漂浮不定。除非是乐于享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的僧道隐士,寻常游子都希望有个安稳的归宿,不仅可以容纳身体,更可以安放心灵。最合适的地方,就是远方的家。所以“独在异乡为异客”时,故乡成为游子心中挥之不去的念想。故乡的亲人,故乡的家园,乃至故园里的一草一木,都时常萦绕心头。比如春夏的桑梓、重九的茱萸和寒冬的腊梅。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王绩)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菜。   

  王绩在京为官多年,一直没有回家乡看看。忽然在门口遇见从家乡来的故人朱仲晦,忙握住他的手迎进屋里,摆上酒肴殷勤款待。王绩迫不及待地问起家乡的事情,从旧时朋友问到他们的孩子,从宗亲弟侄问到他们的家境。说到故园时,更是如泄了闸的水,收都收不住。修园子、盖茅屋、通水渠、种新树,事无巨细,随心所欲地问起来。柳树是如何分布的?竹子从哪里移栽?种了几株梅花?哪棵果子先熟?哪片林花后开?这些你都要毫无保留地告诉我,等我告老回乡时,还要在那园子里种菜呢。   

  想家太久了,就迫切想知道家里的情况,这种心情人皆共之。王绩的这首诗就像一幅工笔画,把自己思念故乡的心情寄托于园中的一草一木。每一棵树上的嫩叶,每一块石头的青苔,都被描绘得丝丝入扣,毫发毕现。相同的题材,相同的情感,在王维的《杂诗》中却表现得像一幅写意画: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二十个字就把事情的缘起和问话的内容说清楚了,而且读起来意犹未尽。就像用寥寥数笔勾勒出的故园风景,删去大量的繁枝末节,只保留窗前几枝“凌寒独自开”的梅花。诗人虽然只是简单地问了句:梅花有没有开?但饱含思乡的情绪丝毫没有削减。问题问在关键点上,一个细节足以盖过所有内容。比如通过一枝红杏就能看出满园春色,这一株寒梅就完全烘托出了诗人的心境。   

  但是对从故乡来的人而言,回答王维的问题就比回答王绩的问题无趣多了。试想一下面对王维时,一句“开了”就回答完毕,两人连继续交流下去的话题都没有铺垫。而朱仲晦面对王绩连珠炮般的问题时,他也是有条不紊地回答起来,而且一句对一句,说得生动有趣。   

  答王无功问故园(朱仲晦)   

  我从铜州来,见子上京客。问我故乡事,慰子羁旅色。   

  子问我所知,我对子应识。朋游总强健,童稚各长成。   

  华宗盛文史,连墙富池亭。独子园最古,旧林间新坰。   

  柳行随堤势,茅斋看地形。竹从去年移,梅是今年荣。   

  渠水经夏响,石苔终岁青。院果早晚熟,林花先后明。   

  语罢相叹息,浩然起深情。归哉且五斗,饷子东皋耕。   

     

  故园的花草种种,为什么独有梅花最能勾起人的乡愁?梅本是孤傲高洁的花中君子,何时又被中国人赋予了思乡的意象?从梅花的含苞待放到花瓣飘零,每一个阶段都能为游子思乡营造出合情合意的背景。   

  江梅(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梅花在腊月前就破蕊绽放了,过了新年开得更多,堆在树上跟雪一样,白茫茫的一片。正月开始春意盎然,本是极好的,为何又引发了游子的乡愁呢?原来错不在梅花,而在于新年。游子出门在外,盼望着能早日还乡。而每当新年来临,意味着自己在外又漂泊了一年,跟家乡又疏远了一年。感慨之心、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梅花作为报春的使者,却成为敲响游子归心似箭的警钟。   

  等到梅花谢时,飘飘洒洒的花瓣雨下又是另一番情境。此时的背景音乐是一段幽幽的笛声,清凉委婉。这首笛子曲调原是西汉音乐家李延年作的《梅花落》,后来经东晋名士桓伊改编,把主题部分以泛音的形式,在徽位上重复了三遍,所以又被称为《梅花三弄》。不管《梅花落》还是《梅花三弄》,原本表现的是梅花傲霜斗雪、落泥犹香的高洁品质;由于曲调过于清冷,容易引发孤身之人的寂寞之情,所以到隋唐时就逐渐演化成一首思乡的曲子。   

  这首《梅花落》是唐诗中奏响频率最高的乐曲之一。无论在江上还是塞外,无论在城楼还是山野,只要响起《梅花落》的笛声,必定让游子愁肠百结,浮想联翩。特别北京中医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是在撩人的夜晚,喑喑呜呜的笛声总是不请自来,令人夜不能寐——“江上何人夜吹笛,声声似忆故园春。此时闻者堪头白,况是多愁少睡人。”(白居易《江上笛》)   

  李白流放夜郎,船行江夏(今湖北武昌)时听到“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料想到迁客骚人将要终老他乡,从此“西望长安不见家”。(《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高适从军陇西,途经玉门关时听到“月明羌笛戍楼间”,料想定是哪个征人在对月思乡,于是“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塞上听吹笛》)   

  李群玉辞家远游,翻越山岭时听到风吹草动中传来断断续续的笛声,“截而吹之动天地”,料想离人行至“望乡台上望乡时,不独落梅兼落泪”。(《闻笛》)   

  翻过山岭,故乡就从视野中消失了。越走越远时,“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莫怪行人频怅望,杜鹃不是故乡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5-1-24 09:26 , Processed in 0.053737 second(s), 17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