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寇江泽 史自强 刘畅 邹毅:长年坚持拍摄大气状况的“环保达人” 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西栅子村旁的箭扣长城,星期六时常迎来一群户外运动爱好者。他们的登山包上都绑着一个白色塑料袋,不时捡拾路上的垃圾。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箭扣客”。 “我几年前攀登附近的慕田峪长城时,发现了这里。太美了!”“箭扣客”发起者邹毅说,箭扣长城名气越来越大,垃圾也越来越多,所以他发起“箭扣客”,在长城捡垃圾。从2013年9月至今,已有超过3200位“箭扣客”参与捡垃圾活动。 邹毅是个不折不扣的“环保达人”。他曾经参加过一次环保活动。活动上,每个参与者都填写了一份调查问卷,问题包括“你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来参加活动”等。活动结束后,每个人都收到一封信,罗列了他们的“能耗记录”。“这让我意识到,任何社会活动都会带来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此后,我选择了绿色的生活方式。”邹毅说。 为了让更多人关注大气污染治理,选择绿色生活方式,从2013年1月起,邹毅每天早上以同一地点作为背景,拍摄天气状况,发布在微博上,还把这些图片做成组图。 邹毅向媒体展示他拍摄的2014年北京空气质量组图。 (图片来源:中华环境网) “虽然通过照片判断天气好坏不是十分科学,但是数据太抽象,把一年的照片组合起来,一下子就看明白了。”邹毅说。目前,他发布的组照在微博上阅读量已经超过了5000万次。 慢慢地,邹毅身边很多朋友的心态和观点发生了转变,开始意识到,像防治雾霾这类的环保问题,需要政府、公众一同努力。 这种变化,从人民日报日前的一项关于公众治理雾霾、保护环境的参与意愿调查结果也可看出。在回答“为了治霾,您愿意支付一定费用、花一些时间或忍受一些不便吗?”这个问题时,选择“不行,治霾是政府和污染企业的事情,和我没多大关系”的网友,占受访者的36%;选择“愿意,同呼吸共命运,人人都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使生活方式绿色低碳”的网友,占受访者的64%。 “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改变那些对环境不友好的生活方式。少开车,多坐公交,少放一些烟花,节约用水、用电……简单、坚持、习惯,从一点一滴做起。”邹毅说,每个人都做出一点点改变,以绿色标准要求自己,虽然个人力量有限,但集合起来,这种力量是巨大的。 马军:推动“排放大户”公开信息的民间人士 在手机上下载打开一款蔚蓝地图APP,就可以实时查看全国重点污染源各个废气排放口的实时监测数据,包括污染物浓度、标准限值、超标倍数、排气量等,识别身边的“排放大户”,还能够通过社交媒体便捷地分享数据,并通过互动平台进行“微举报”。 研发这款APP的,是一个名叫“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环保民间组织。中心主任马军介绍,蔚蓝地图APP自2015年4月上线以来,已接受了公众上万次的举报,推动650多家企业做出整改说明,其中不乏大型国企、央企。 “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环保的前提和保障。公众掌握了真实环境信息,才能做出绿色选择,推动控制污染。只有广泛的公众参与,才能为环保提供终极动力。”马军说,目前全国9000余家污染源已按要求在省级政府平台公开在线监测数据,他建议各级环保部门进一步落实法律要求,监督整治。 在蔚蓝地图APP的“晒晒”板块,黑臭河举报已直接接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信息发布”平台。马军表示,关于废气污染源举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将与有关部门沟通,争取接入环境保护部开设的12369官方环境污染举报平台。 李伟:为了好空气愿意多掏钱的河北村民 河北省固安县牛驼镇南王起营村,村民李伟家是一幢二层小楼。用上燃气取暖后,尽管冬日里屋外寒气逼人,屋里却是暖意融融。 “我家的采暖面积比较大。以前烧煤的时候,一冬天下来少说也要用五六吨。添煤是个麻烦事,点个火得戴着帽子、手套,身上全是黑灰。冬天里还得裹着棉衣棉裤去炉房添火,冻得够呛。”李伟说,改用燃气后,省了好多事儿。 进入冬季以来,北方地区多次遭遇大面积雾霾天气,严控燃煤成为防治雾霾的当务之急。紧邻北京南部的固安县,2016年7月被环境保护部划定为“禁煤区”。而早在2014年,以经营苗圃为特色产业的南王起营村,就成为了全县“煤改气”的试点村,168户人家,拆掉了煤炉,安装了天然气壁挂炉。 从烧煤改烧气,费用是老百姓担心的问题。“以前烧煤,整个采暖季大概花费6000元左右,现在将近7000元。”李伟说,燃煤取暖是村里的传统,开始也有些不习惯。但是,“我们去外地,走到哪里,都有人在谈论雾霾这个话题。霾不仅影响健康,而且不便于生活出行,比如车辆限号、高速封路,我们做苗木生意很不方便。所以尽管‘煤改气’后每年要多花好几百元,但大伙都能理解,也愿意接受。” 南王起营村在推进“煤改气”的同时,也开始利用太阳能供暖。村支部书记王权告诉记者,河北省农业厅太阳能采暖试点项目落在了村里,目前有10户居民已经用上了太阳能。 郑腾飞:致力于环保教育的“海归”博士 郑腾飞“红”了。 去年底,郑腾飞在互联网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表达了面对雾霾,除了督促政府履职尽责,民众也需反观自身的看法。她认为,技术革新和环保教育有助于雾霾问题的解决,而每一个人要先从节制自身做起。 文章被广泛转载,但质疑声也接连不断。许多网友留言,指责她为政府开脱,模糊了雾霾治理的主体责任。郑腾飞觉得很委屈,她说,她只是希望大家意识到,环境恶化是因为我们的需求超过了环境承载,我们可以做得更多。 郑腾飞是一个环保主义者。孩子们喜欢叠纸飞机,她坐地铁时,会顺手把一些小广告收回来,有时还会用学校里使用过的打印纸。她觉得,这样可以废物利用,节约资源。孩子喜欢读书,郑腾飞却很少买书,主要是借书。她愿意为这种循环、共享的模式付费。她希望社区内有更多资源能共享,比如流动的图书馆。 在郑腾飞看来,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但环保意识有待提高。2014年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后,她回到上海,投身于教育行业。 她觉得,下一代的观念和意识将决定未来,因此要让孩子从小懂得环保、节约和节制。一方面家长要以身作则,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亲近自然,对世界、对生命拥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情。这是郑腾飞眼中教育的价值,也是人与环境达成和谐的道路。 为鼓励市民低碳出行,安徽省淮南市在市区主要路段建成涵盖300个站点、1万辆自行车、1.2万个锁车器的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系统,市民通过办理租车卡等方式可在1小时内免费使用。图为2月13日,当地市民骑行1小时免费的公共自行车。(人民视觉) 2016年4月,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电工厂社区开展“同一个地球,我们齐呵护”主题活动,居民持两个任意型号的废旧电池即可换取绿植一盆,号召居民从身边小事做起,关注环保、关注地球、关注家园,倡导绿色生活。图为当地居民在用废电池换献花绿植。(人民视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