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与思考] “四分五裂”的温州人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0 15:0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四分五裂”的温州人家
“我就是想找一个不在外地做生意的老公。”但戚雪玲的要求似乎难以达
金少策
28岁的温州姑娘戚雪玲已是一个大龄女青年,跟所有这个年纪的女孩子一样,戚雪玲面临成家的“压力”。2006年,她便开始不断地相亲。然而,至今没有一个对象让她满意。
“看过的男孩子很多,就是没有合适的。”戚雪玲的择偶标准并不高,但其中一条却让很大一部分相亲对象退出。“我就是想找一个不在外地做生意的老公。”她坦言,从小跟着父母在外地“流浪”的生涯让她记忆深刻,对在外东奔西走的男人抱有抵触情绪。
但戚雪玲的要求似乎难以达到。在她的周围,相当一部分温州人过着游牧生活,他们的生意在外地,一个家庭“四分五裂”各奔东西,常年没有机会相聚。这种没有家庭生活的状态直接影响了子女们的性格,从戚雪玲的择偶故事中,多少能看到由此产生的影响。
漂泊的童年
直到如今,戚雪玲都不太知道父亲戚永杰为何选择了河北吴桥县作为外出谋生的第一站。在她记忆中,父母亲很少与子女谈及这一话题。而戚永杰并没有刻意回避这个话题。
“还不是为了吃饱饭。”戚永杰的家乡温州永嘉县桥下镇,地处山区。30多年前,戚永杰带着刚结婚的妻子,同许多温州人一样外出寻找生计,他来到了吴桥。
吴桥“物产丰富,农业发达。”戚永杰开始了“弹棉花”的生涯,这也是很多温州人当时在外地赖以营生的选择之一。戚雪玲的哥哥戚光春就出生在棉花堆里,由于当时他的年纪还很小,现在他只能够记起自己坐在柔软的棉被上,看着父母忙碌的身影,身边是到处飘浮的棉絮。
戚雪玲的记忆则要机械得多。1983年,戚雪玲出生在吴桥。此时,戚永杰已经不再弹棉花,办起了个家庭作坊生产纺纱。1986年,戚永杰举家搬迁到甘肃武威市,那里有部队军需,30来个工人,一年下来也能赚个三四十万元。
“我那时还很小,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读书之后也没什么感觉,整天傻乎乎的,只要开心就好了。”在武威读完小学,13岁那年,戚雪玲回到了家乡温州。而他的哥哥,早在5年前就已经回到了温州。“都是因为读书,那时候中考要有户口,不然需要很多赞助费。”
这个家庭到现在不能团聚:父母仍在武威,哥哥五年前跑到东北开了家鞋店,剩下嫂子和戚雪玲在温州;戚雪玲的弟弟戚光达则到广东做起了服装辅料生意。
“爸妈也50多岁了,我们都劝他们把生意收拾了回家来,但也不是说回就能回的。”戚雪玲说。
“我不是温州人”
相比哥哥姐姐,弟弟戚光达对跟随父母的游牧生活印象并不深刻。
“我出生在温州,由外婆带大,也一直在家里读书,”由于父母一年只回老家一次,有时甚至是好几年才回一次家,弟弟对外婆的感情明显要好过父母。
“我那时候回到家时,他都不爱搭理我,”戚雪玲说,那时候,姐弟俩经常打架。
弟弟不搭理她,学校的同学们也叫戚雪玲是“北方佬”,因为她的温州话讲得很生硬。“在父母身边的时候,也会讲温州话,但都是有一句没一句的,很多温州话都不会讲。”
多年过后,戚雪玲的温州话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她始终觉得跟温州“格格不入”。
“我觉得自己不像个温州人,不会做生意,哥哥曾经让我去鞋店帮忙,没两个月就回家了。”现在的戚雪玲在温州一家广告公司上班,每个月拿着2000元的工资,生活一点都不“温州”。
在朋友圈中,戚雪玲是一个“另类”。“可能是我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大多数人不同吧。我这个人比较简单,觉得只要开心就好,周边人反而劝我考虑得周全一些。”
从小缺少家庭生活的戚雪玲已经练就了自己的生存技能。“我很独立,从读初中开始就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家务基本都是自己做,也学会了照顾弟弟和外婆。”
当问到他们兄弟姐妹平时想不想父母时,戚雪玲显得很意外。
“有什么好想的,都这么大个人了。”不过,戚雪玲倒是没有埋怨过父母,在她看来,父母亲也是为了给子女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才抛家弃子在外“流浪”,“他们肯定也不想这样。”
弟弟戚光达可不这么想。“他很少主动打电话给父亲,父亲经常说,让我好好劝劝他。”让父亲担心的还有戚雪玲的终生大事,每次通电话,父母亲都会说到这个话题,这也让戚雪玲头疼不已。
并不是她不想嫁人,她也为此苦恼,“我会问对方父母亲是不是在外地做生意啦,还有他本人是不是会有外出做生意的打算。”这是戚的心病。
“四分五裂”的家庭
戚雪玲有两个很要好的朋友:孙小蓉和冯夏天。她们的家庭情况与戚相差无几。孙小蓉的父母在她出生后不久就跑到外地做生意了,留下她一个人由奶奶抚养。“去年,父母亲都回温州了,我反而有些不习惯。”
冯夏天的父亲在意大利做生意,上次见到他,还是在六年前。谈到父母,一向沉默的冯夏天比较激动:“我羡慕爸爸妈妈在身边的孩子,我的日记本里夹着爸爸妈妈的照片,我经常看,看着看着就伤心。”
我害怕节假日,因为那个时候最孤独最寂寞,除了和爷爷奶奶上山拾柴,就是一个人看书写字。大过年,别人家小孩跟着父母一起玩,我却抱着以前的全家福一个人哭。”冯夏天说。
类似这三个人的温州孩子还很多,他们还在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温州妇联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温州已经有百万留守儿童,占未成年人总数的40%。
《浙商》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温州一蔡姓家族“四分五裂”的家庭情况。蔡家兄弟3人,共有9个孩子。老大蔡修明有3个孩子,大女儿和二女儿分别在上海和杭州上大学,小儿子叫蔡松涛;老二蔡修能有一儿一女,老三蔡修通有三女一儿。
兄弟3个如今都在西北做生意,蔡修明在甘肃平凉,蔡修能在宁夏固原,蔡修通在甘肃庆阳。三兄弟商量了一下,每年轮流回家。
这兄弟仨还有5个堂兄弟,也都在西部做生意。兄弟仨的孩子都跟着父母从小在西北生活、上学,只有蔡修通的二女儿蔡亚妮在老家跟着爷爷奶奶住,如今在老家的三合中学上初一。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戚雪玲及家人均为化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侨网简介|关于我们|侨网历史|广告服务|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法国侨网  

GMT+1, 2025-1-22 11:09 , Processed in 0.015144 second(s), 17 queries .

Franceqw.com     侨网法律顾问:孙涛律师

网站技术支持:高讯科技

CopyRight © 2008-2013 法国侨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