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北京法国驻华使馆悼念《查理周刊》惨案遇难者。(图片来源:中新社) 【欧洲时报】21日,法国政府证实涉嫌参与策划2015年巴黎《查理周刊》血案的36岁法国公民彼得·谢里夫(Peter Cherif)(他化名为汉萨,Abu Hamza)16日在东非国家吉布提(Djibouti)被捕。多家法国媒体纷纷对此人身世背景做出了详细报道。 对此,法国国防部长帕利表示:“这是个非常好的消息,因为他涉嫌在《查理周刊》攻击案中扮演重要角色”。 《查理周刊》惨案回溯 2015年1月7日,法国讽刺杂志《查理周刊》巴黎总部遭恐袭,12人丧生、20人受伤。袭击者为一对名叫库阿奇(Kouachi)的兄弟——34岁的Saïd Kouachi和32岁的弟弟Chérif Kouachi。 1月9日,库阿奇兄弟躲进巴黎北郊戴高乐机场附近的一处印刷厂,并与警方对峙;库阿奇兄弟的朋友库利巴里在一犹太超市挟持人质,要求释放库阿奇兄弟,并击毙了4名人质。近傍晚,三名嫌犯被击毙。 据媒体披露,警方一直尝试与库阿奇兄弟谈判,但他们表示愿作为“殉道者”死去。其中,弟弟Chérif在电话中提到,他们与西方人在伊拉克的行径不一样: “你们在那滥杀平民,包括妇女和老人”。另外,Chérif在逃亡过程中两次抢车都未伤人,因此很快暴露行踪。指挥围剿行动的宪兵上校表示,库阿奇兄弟踞守印刷厂时,释放了在场平民,与警察空巢对峙。 谢里夫(Peter Cherif)“职业生涯”概览 早在2004年,22岁的彼得·谢里夫首次在伊拉克被捕,当时他正为基地组织(al Qaeda)作战。遭判处15年徒刑后,他被关在巴格达监狱。不过在2007年,他越狱逃到了叙利亚。 后来,他被引渡回法国,并在关押17个月后,于2011年逃往也门。2015年,谢里夫被列入美国“全球恐怖分子”(designated global terrorist)名单。 谢里夫的“典型”成长史 回到1982年。14岁失去父亲、由无业母亲抚养的彼得·谢里夫和同为孤儿的库阿奇兄弟一起长大。他们皆属巴黎19区“肖蒙山”(BUTTES CHAUMONT)帮的一员,都没能在社会中寻得自己的位置:Chérif Kouachi曾渴望成为职业足球运动员,而谢里夫曾想当伞兵,不过脚踝的伤势迫使他打消了这个念头。 在20岁出头的动荡岁月,2003年美国攻打伊拉克、以及后来爆出的美军虐待阿布哈里卜监狱的穆斯林囚犯等丑闻令他们感到不满。更重要的是,两人本非虔诚穆斯林,而感觉被排斥、对前途不抱希望,觉得社会不公、自己是受害者的心态,导致这些移民后代更容易受极端思想影响。 这些犯过事、贩过毒的街头混混们朝附近的犹太餐馆扔燃烧瓶,频繁出入附近的清真寺。涉嫌招募青年去伊拉克参加“圣战”的Farid Benyettou曾这样自述:“我根本用不着找志愿者去战斗,这些年轻人自动来找我。”在导师和“小伙伴”的示范效应下,彼得·谢里夫在2004年前往伊拉克参与“圣战”。 涉嫌策划《查理血案》 即便身在也门,谢里夫的号召力并没有减弱,更别提法国安全部门无法将其再次抓获。2011年,美国情报部门发现有人在巴黎郊区热讷维耶(Gennevilliers)的网吧与身在也门的谢里夫联络,而热讷维耶正是Chérif Kouachi的居住地。通信2个月后,“Saïd Kouachi”便飞往阿曼,后者正是当时“来自西方国家的圣战者”为躲避欧美情报机构耳目而选择的中转站。 不过,经阿曼前往也门的人,实际上是拿着哥哥Sa?d护照的弟弟Chérif。他被疑在那里接受盖达阿拉伯半岛分支(AQAP)的武器训练,并领取了2万美元行动的资金。 2013年,美国情报部门再次向法国发出警示,称AQAP计划瞄准法国或美国发动恐怖袭击,且“可能涉及”彼得·谢里夫。只不过,彼得·谢里夫本人始终身在也门。《查理周刊》惨案让谢里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加明确,不过在其被引渡回法国之前,这一假设尚不能被证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