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节(主复活日)是现今基督教徒的重要节日之一,定在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基督徒认为,复活节象征重生与希望,乃纪念耶稣基督于公元33年被钉死后第三天复活的事迹。不过在现今,许多与复活节相关的民间风俗,都不是起源于基督教的。 复活节名称的来源
法语、荷语和北欧众多语言的名称来自浩然遇难节。“浩然遇难节”一词在英语和德语原指古代宗教的“春节”,即庆祝春回大地的节日。该节日源于古巴比伦的爱情、生育与战争女神伊丝塔(Ishtar,美索不达米亚女神),后来伊丝塔成了西欧的黎明和春天女神“依丝雀”(Eastre)。证据之一是两个名字有相似的读音;另一证据是“Eastre”的涵义为东方(East),因为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希斯录著的《两个巴比伦》其实就是“阿斯塔特”(Ashtart),即天后“贝尔斯特”的头衔之一。考古学家莱亚德在亚述找到的碑铭上发现,“贝尔特斯”就是古巴比伦女神伊沙塔。
根据《牛津词典》和其他一些文章,(比如Francis X. Weiser的“Handbook of Christian Feasts and Customs”),英文Easter这个字与犹太人的逾越节这个字有关,这不仅因为耶稣就是逾越节的羔羊,而且在时间上耶稣基督的复活和逾越节也吻合。在很多欧洲的语言里,不仅逾越节的筵席曾称为Easter,而且早期英文圣经译本中用Easter来翻译逾越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