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侨报》讯:摘自《古陶瓷艺术品收藏与鉴赏丛书》(共 12 分册)之如何有效学习、掌握陶瓷鉴定基础章节部分: 多看书(有实践经验的书),多看实物和残片标本。 这是我当年在段店捡回来的残件标本。 很多人认为买几本书看看,购几张瓷器光盘,转几家博物馆,听几次专家的讲课,或者参加xx
专业培训班就可以了。其实不然!为什么?因为好多书质量太差,可以讲是东拼西凑,可能你也注意到了,你从一本书中看到的内容(某一节)和图版,你在这之前已在另外的一本书中早已见过了,那么这类书你看了起到的作用就不大,而且很可能误了你。要看就不怕书贵,只要书好内容丰富,而且是根据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写出的书,就一定要多看多悟,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这是我精选分类标注的部分标本。 无论是书本中的图版,还是专业光盘,这些都是平面的东西,不是立体的。所谓“立体的”,即把实物和瓷片标本能放到眼前,左右、上下、里外及釉光、胎体皆能看清楚,更进一步讲,看实物要一定的光源,一般的讲自然光是最理想的。只有这样你才能从实物与标本所呈现的客观现象中去全面地认识、理解,才能更进一步的悟出其中的道理。所以你虽然在博物馆见到了真正的实物,也因它是摆放在玻璃橱柜里的,且有的灯光不一定理想,所以你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只能看到器物的半面现象,至于另一面和底与足以及器内的所有现象你就无法认识,更谈不到手掂器物重量的感觉。为此这些方法只是给你提供了大概的信息,即外型的认识和引导作用而已。你想成为真正的收藏家,就必须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尤其有些书,连作者本人也没见到实物,只是为了配合自己的书本内容,从别人的著作中生搬一些图版来,此类书又怎么能把真东西传授给你呢?所以这类书是没有什么大作用的,因此你在买书时必须先看一下内容后再买,借书也是如此。 标本为残片,应为满釉支烧器物,底部有一长条无釉,刻有“宣和年”,即宋代宣和年间的残片。 这件标本印刻“ 东京开封” 四个款字。 多看残片标本,这种方法最有效,为什么呢?因为越名贵的瓷器传世的越少,出土的更少(宋代官窑,至今考古也没见到什么达官贵人或皇帝的墓中发掘出官、汝瓷器来),各大博物馆也很少有,其次大收藏家视为珍宝,把它用盒子装起来,可能连家人也不轻易让看看,你又有什么机会见到呢?所以常人真正能有机会见到的机会太少,更谈不上常人能购得起,只有你幸运的在农村遇到,捡个便宜。还有个别现象,有的人天天想买高档器,因为自己没见过又缺少自信,真正遇到了真品可能也被放掉了。直到自己真正掌握了真品才明白,自己已失去了机遇。因此你只有多看瓷片标本,这样的机会要比看完整器的机会要多。此外还有一个好处,即观察残片标本,你从其中可以看到内里真正的胎体现象。如宋代官窑的胎色,外层多是紫褐色,而其内多是黑色、灰色或浅灰色,你看了完整器或从书中见到过图片,那么都解决不了你真正的视觉效果,你从残片中就可以解决和认识这些你要掌握的知识;再如,宋代定窑器的足部露胎处,你目视或用放大镜去看它的胎体均洁白,但有很多胎内泛微灰或微黄,并不像外表那么洁白。这样就如同上医学院的人必须先学解剖学,真正学明白了,以后见到病人自己才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即胸有成竹的面对病人。 试烧片上粘有窑具的标本。 通过以上方法的学习,使你已能在初期有个真正的体会认识,再慢慢的深入把握。有了自己的经验之后,要多与行内的人交流经验看法,取长补短。千万不可有傲气、有霸气,那样会使你失去很多朋友。不问哪位朋友,只要爱好瓷器的人,他或多或少都有些值得学习的经验。也就是讲,每个人在这方面只可有始而无终点。你的知识再丰富,也不可能什么都懂且无片面或错误的认识。现在也有部分专家往往把一件真器判为赝品。但若方法对了,且常虚心与同行交流,这种失误会少些。 黄釉有鼓钉的宋代试烧标本。 想学好、学精,除不要有霸气之外,还不可以缺少自信,更不要迷信什么大专家。只要你的功夫下到了,你就能学到并掌握其中的真正的鉴定知识。如果你真有了把握,那你就要大胆地坚持你的正确的观点,纠正别人误判的结论。古语有句话,“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傅”,说的就是这个观点。 人无论干什么事,尤其是从事古瓷这一职业,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被市场的暴利所诱惑。而现在为什么好多人不相信专家了,这就是个别的专家为了钱,不去实事求是的下结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这也给今天的古瓷收藏市场带来了灾难,使很多真品被毁,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为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它是无价的! 成功人士有句话“机遇往往送给有准备的人”。希望古陶瓷爱好者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好好学习,拥有一双鉴赏古陶瓷的慧眼。 (未完待续) |